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 > 警务资讯 > 便民提示

暑期“高发”,这些交通安全隐患千万别“踩”!

来源: 东莞交警 访问量: - 发布时间: 2025-08-03

  

  在蝉鸣最热烈的时节,孩子们已经迎来了炎热却令人期待的暑假,离开课堂,走出校园,尽情玩耍,不亦乐乎。暑假期间,孩子们户外活动增多,交通安全隐患也很容易“被忽视”。今天,让大家一起来给孩子们的暑假提个醒!

1.png

  暑假期间,孩子们结伴出门游玩骑电动自行车走街串巷,“非常过瘾”。但孩子们要留意周边环境情况,切忌过度“放飞自我”。要知道,安全隐患无处不在……

  遵守“一规三不”原则才是首要 

  一规:按规定骑行年龄骑行

  驾驶自行车必须年满12周岁;驾驶电动自行车必须年满16周岁。
孩子们未达驾驶年龄,贪图刺激在社区或农村路线复杂的道路骑行,人车混行,街道拐角盲区大,极易发生交通事故。

微信图片_20250801095256.gif

  三不:不改装、不超员、拒绝未戴头盔骑行

  ① 拒绝未戴安全头盔骑行:电动自行车性能不稳定,安全保护措施弱,正确佩戴国家认证的3C安全头盔,可起到缓冲、减震的保护作用。

微信图片_20250801095302.gif微信图片_20250801095307.gif

  ② 不骑行改装车辆上路。孩子们年龄小,喜欢追求“刺激”,但驾驶技术不熟练情况下,面对突发情况的应对处置能力不足,极易陷入危险陷阱。

  ③ 拒绝超员超载。孩子们结伴出游,不好意思拒绝朋友请求,“一车载多人”,往往会加剧车辆重心不稳定性,难以控制车辆平衡,容易发生事故。

微信图片_20250801095312.gif微信图片_20250801095316.png

  暑期的到来,不少学生踊跃去学车。但同学们要注意,还没考取驾驶证之前,千万不要开车上路呀。

  要知道,无证的驾驶人未经专业的培训和考核,缺乏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识、基本驾驶技能等,在没有驾驶证的情况下,容易滋生酒驾、超速、涉牌涉证等其他违法行为,威胁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。

微信图片_20250801095325.gif微信图片_20250801095331.gif

  因此,家长们一定要看管好家里的车钥匙,切勿任由未拿驾驶证的孩子,无证驾驶上路“练车”。

  同学们在考证期间练车,一定要在规定场地使用规定车辆,并在专业教练的陪同下进行。

  夏季炎热,很多青少年在朋友的“劝导下”受不住诱惑,初尝“喝酒的滋味”。 但切记不要“偷步”,喝了酒学会拒绝驾驶任何车辆,主动做到“学法、知法、守法”。

微信图片_20250801095337.gif微信图片_20250801095341.png

  老旧社区部分道路人车混行,往来车辆密集,道路通行功能和生产经营、生活功能交织,埋藏着不少“看不见”的交通安全隐患,孩子们身形小、不容易被发现。尤其是在停车场、货车、大街小巷拐角处玩耍时,容易形成隐形的“盲区杀手”。

微信图片_20250801095345.gif微信图片_20250801095349.gif

  社区道路视野盲区大,家长要时刻提醒孩子们,不要停留在危险区域玩耍、不在停驶的车辆周围逗留、玩耍、不在车前跑,不在车后留,不在车边站,骑行电动自行车时要避开货车盲区,避免陷入“内轮差”。

微信图片_20250801095354.png

  暑假期间,孩子们户外活动增多,性格活泼,喜欢在较隐秘的巷子玩“捉迷藏”,要知道,老旧社区巷子拐角盲区大,加上店铺林立、车辆随意停放,很容易形成“鬼探头”。

微信图片_20250801095357.gif

  家长们不能因为过度对环境的熟悉,而忽略了对孩子的监管工作,让孩子脱离自己的视线。若孩子需独自在家附近活动,务必确认周边环境安全,定时查看孩子情况。

  其次,孩子性格跳跃,喜欢和小伙伴们在街道或路边的地方肆意奔跑打闹,家长要提醒孩子们,横穿马路时应走斑马线,做到“一看、二慢、三通过”;进入路口前应先观察,确认安全后直行通过。切勿在路口处追逐打闹,不要翻越道路中央的安全护栏和隔离墩等。

微信图片_20250801095402.gif微信图片_20250801095407.gif

微信图片_20250801095411.png

  暑假期间,家长喜欢带上孩子自驾出游,要谨记,上车第一时间提醒孩子系好安全带,年龄较小的孩子应配备好安全座椅,以防急刹车对孩子产生巨大冲击力。

微信图片_20250801095415.png

微信图片_20250801095420.gif

  孩子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力。家长驾驶机动车时,不能纵容孩子把头、手伸出窗外“兜风”,以免在急刹车时,孩子因为站不稳甩出车外。如果车外有硬物飞来或者碰撞到高空悬物,极易导致头部发生碰撞或夹伤。

  享受暑假的同时,孩子们别忘了安全第一,家长们也要履行好监管人的义务,不可有半点松懈,不要让教训成为遗憾。不如我们提前防范,为自己生命安全筑牢防线。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网站介绍 |  网站地图 |  网站致谢 |  版权声明

东莞市公安局版权所有  ICP证号:粤ICP备09140100号-4   技术支持:开普云
网站标识:4419000026 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1316号
地址:东莞市东城南路3号 邮政编号:523000 电话:(0769)22222107

市公安局微博

市公安局微信